1. 小王急需用钱,通过某平台借款1万元,期限3个月。借款合同显示,实际利率高达36%,远超国家规定的24%上限。
2. 李某因创业资金不足,在某平台借款5万元,期限6个月。实际利率高达50%,远超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。
1. 群发短信:借款人手机充斥着各种侮辱性、威胁性的短信,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。
2. 隐私泄露:借款人个人信息被泄露,亲朋好友纷纷接到催收电话,导致其声誉受损。
3. 家人朋友骚扰:催收人员冒充借款人,向其家人朋友施压,甚至对其进行人身攻击。
4. 网络暴力:在网络上公开借款人个人信息,对其进行人肉搜索,甚至对其家人进行威胁。
1. 完善监管机制: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贷款平台的监管,规范其经营行为,遏制高炮借款现象。
2. 提高公众意识:通过媒体、网络等渠道,加大对高炮借款和暴力催收的宣传力度,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。
3. 倡导诚信借贷:借款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理性借贷,避免陷入高炮借款陷阱。
4. 建立维权渠道:鼓励借款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,同时,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