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暴力催收
1)电话催收:催收人员频繁拨打债务人电话,甚至深夜骚扰,导致债务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。
2)短信催收:催收人员发送侮辱性、威胁性的短信,让债务人倍感压力。
3)上门催收:催收人员直接上门,对债务人进行恐吓、殴打,甚至威胁其家人。
2. 威胁恐吓
1)威胁曝光债务人的个人信息:催收人员以曝光债务人的个人信息为要挟,迫使债务人还清债务。
2)威胁报复:催收人员以报复债务人为手段,威胁债务人的家人和朋友。
1. 利益驱动
2. 监管缺失
3. 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薄弱
1.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
2. 提高维权意识
3. 关注监管部门动态
4.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