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点到深夜,电话不断,甚至威胁要告知其家人和朋友。该网友表示,自己已不堪其扰,但“极速分期”依然无动于衷。
1. 利益驱动: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激烈,部分平台为了追求高利润,不惜采取过度催收手段。
2. 监管缺失:目前,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尚不完善,部分平台利用监管漏洞,肆无忌惮地进行过度催收。
3. 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:部分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,对相关条款了解不足,导致在遭遇过度催收时,维权困难。
1. 影响社会风气:过度催收手段,如电话骚扰、威胁等,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,破坏了社会和谐。
2. 增加家庭矛盾:催收人员骚扰消费者及家人朋友,容易引发家庭矛盾,甚至导致家庭破裂。
3. 侵犯消费者权益:过度催收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、名誉权等合法权益。
1.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: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,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,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。
2. 加强监管: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过度催收行为。
3. 完善法律法规: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,为消费者提供法律保障。
4.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: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行业自律机制,规范催收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