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未经借款人同意,擅自拨打借款人亲友电话,泄露借款人个人信息;
2. 使用侮辱性、恐吓性语言,对借款人进行言语攻击;
3. 超过法定时间限制,对借款人进行无休止的催收。
1. 利益驱动: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,催收市场也日益繁荣。一些催收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,不惜采取违规手段,损害借款人利益。
2. 监管缺位:目前,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尚不完善,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,违规操作。
3. 诚信缺失:在利益面前,部分企业放弃了诚信原则,将借款人视为“猎物”,以暴力、恐吓等手段进行催收。
1. 损害借款人权益:违规催收导致借款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,甚至引发家庭矛盾,严重影响借款人的生活。
2. 影响行业形象:违规催收事件频发,损害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形象,降低了公众对行业的信任度。
3. 增加社会矛盾:违规催收容易引发社会矛盾,甚至导致暴力事件,影响社会稳定。
1. 加强行业自律: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自觉遵守《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》,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。
2. 完善监管体系: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,严厉打击违规催收行为。
3. 提高公众意识:通过媒体、网络等渠道,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,提高公众对逾期债务催收的认识,引导公众理性维权。
4. 探索多元化催收方式: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探索多元化的催收方式,如协商还款、债务重组等,减少对借款人的伤害。